欢迎来到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官网!
搜索
理事/常务理事
张育铭
来源:中国民族卫生协会 | 作者: | 2023-07-01 | 浏览次数:277

null

张育铭

主任医师、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北京融科医院院长


张育铭,主任医师,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北京融科医院院长、中国民族卫生协会会长助理兼会员与信息部主任。1983年01月出生于山东,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北师大管理哲学硕士,师承于国医大师李佃贵、张大宁院士。曾任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慢病防治基金执行主任、国家物联网医疗健康行业应用推广中心副主任、中国健康城市研究院研究员;现任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北京融科医院院长;中国民族卫生协会会长助理兼会员与信息部主任、肿瘤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互联网+医疗健康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风湿免疫、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学科建设和三级预防机制,以及中医药、民族医药的研究、临床应用和康养产业的标准化建设。


· 委员作品

主编和参与编撰了《健康中国蓝皮书》、《健康北京蓝皮书》(2018、2019、2020年版);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实训教材《中医体质评估与应用技术》;《严控血糖,远离并发症》、《专家教你如何提升抗癌力》、《肝好,命就长》、《严控尿酸,远离痛风》、《让三高不再高高在上》、《脾胃好了,病就少了》;目前正在出版《中华民族传统医药特色诊疗蓝皮书》2022版。


· 委员经历

2010-2015年在山东济南一所中医馆诊跟随当地知名老中医刘教授学习中医,系统学习中医临床辩证体系和方剂学以及中医针灸等外治手法的临床应用,掌握了在常见慢病如感冒、发烧、头痛、腹泻腹胀以及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方面的综合诊疗方法,取得了较好的康复效果。

2015年5月在中国民族卫生协会肿瘤防治专业委员会担任副秘书长,并联合人民日报社、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共同发起了“无癌中国我的梦”大型公益活动,让肿瘤防治以公益的方式走进了100多个城市1000多个社区,上千万人在活动的影响下受益,被人民日报社列入“全国十大公益项目之一”,并收录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2017年,担任中国民族卫生协会肿瘤防治专业委员会担任常务副主任、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慢病防治基金执行主任;同年,与承德市人民政府共同建立了“河北省肿瘤防治基地”,与在承德市中医院联合开展了“六位一体”中西医结合肿瘤治疗技术,并设立了“肿瘤康复学校”。


2018-2020年在河北省中医院跟随老师李佃贵国医大师学习中医脾胃和《中医浊毒论学》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应用,掌握了用中药饮片与针灸和食疗药膳相结合治疗脾胃和肠道疾病的方法,尤其是胃肠炎、腹胀腹泻、胃溃疡的临床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取得了患者的一致好评;同时,在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跟随老师张大宁国医大师学习《中医肾脏学》,系统的学习了老师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的方法,尤其是肾病综合症这种肾小球方面的疾病问题,在临床上有非常显著的效果。


2018年05月,聘为中国健康城市研究院副秘书长、中国健康城市研究院研究员,并作为编委参与了《健康中国蓝皮书》、《健康北京蓝皮书》撰写;07月在光明中医函授大学老一辈科学家、老中医、老革命家的大力支持,与中国民族卫生协会、中国药膳研究会共同打造了民族品牌“民族大医馆”。


2019年03月,应人民日报社邀请参加由人民健康主办的2019年全国两会“健康中国人”系列圆桌论坛;10月,在中科院微电子所、海军总院、中国物联网发展研究中心的支持下,共同设立了中国民族卫生协会互联网+医疗健康工作委员会(远程医学中心),担任常务副主任委员,并联合中国药膳研究会、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北京融科医院等机构共同发起了“健康中国行动·互联网+慢病防治工程”公益项目,从中医药文化科普、早诊早治、基层医疗信息化、中医(智能)科学建设和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等五个方面,用公益的力量,全面助力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的实施。


2020年04月,担任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北京融科医院院长,并跟随中国民族卫生协会会长、国家卫健委全国卫生健康技术风湿免疫治疗体系传承人、国际风湿病专家吴英萍教授全面、系统的学习《吴英萍实用风湿病学》及临床治疗体系,掌握风湿、类风湿疾病在诊断、评估、治疗以及康复过程中的实用技巧,在治疗骨关节疾病、强直性脊柱炎以及干燥症等方面,通过《英平风湿病治疗体系》中四连外治、中药熏蒸、注射用蜂毒、蜡疗以及食疗药膳和中成药的应用,均取得了显著的康复效果,给患者解除了痛苦,带来了生活的希望,提高了生命质量和健康水平;11月,与张文高、焦明耀两位教授共同编写了《严控血糖,远离并发症》、《专家教你如何提升抗癌力》、《肝好,命就长》、《严控尿酸,远离痛风》、《让三高不再高高在上》、《脾胃好了,病就少了》等系列丛书。


2021年07月担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科技合作中心常务副主任。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关于中医药特色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国办发[2021]3号)和“十四五”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文件精神,紧紧围绕“纲要”和“政策措施”明确的“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传承创新发展”的要求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立符合中医特点的服务体系、管理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使传统中医药发扬光大”的指示,联合中国民族卫生协会、中国药膳研究会、国家物联网标识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共同设立了“国家中医药人才数字化认证平台”,并以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中医药人才的评价和激励为宗旨,建立中医药领域优秀人才的溯源认证、电子化注册、社会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突出中医药人才的才能和医德医风的评价标准和会看病、看好病的主要内容,在职业准入、职业等级、重点人才的评选中,探索中医药人才的单列计划、单独评价模式,构建符合中医特色的中医药人才库,推进中医药发展战略的实施进程;09月联合北控、中国大健康产业基金等单位以雁栖湖国际会都4号国宾馆鹿鸣居为中心,共同打造中医药(国际)康养旅游先行示范区和民族大医馆(国际)总部基地;12月,在人才溯源的基础上,联合行业组织和国家平台成立了中医药溯源认证组委会,以政府主导、行业组织协同、市场化运营的方针,紧紧围绕十四五规划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战略建立国家质控、评价、溯源、认证体系。


2022年03月参与完成了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实训教材《中医体质评估与应用技术》编写和出版;11月担任副主编启动了《中医健康管理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实训教材》和《中华民族传统医药特色诊疗技术蓝皮书》的编写。


下一篇: 吴英萍
版权保护   |   隐私声明   |   法律法规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中国民族卫生协会 备案序号:京ICP备09057878号-1 

咨询投诉热线:局总机:010-64162256(兼传真) 公安机关备案号:11010102004399号

邮箱:zgmzwsxh@sina.com
协会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