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官网!
搜索
机构查询
中国民族卫生协会中医大健康推广工作委员会
来源:中国民族卫生协会 | 作者: | 2019-03-21 | 浏览次数:844

机构名称:中国民族卫生协会中医大健康推广工作委员会

业务范围:信息交流、业务培训、宣传教育、书刊编辑、专业展览、咨询服务、国际合作交流

办公地址:新疆乌鲁木齐市天山区新华北路239号

登记时间:2018年3月28日

有效期限:2018/3/28—2023/3/27

会员数量:15

理事会成员:李玲娜、李玉玲、孙廷宏、安涛、林莎、伏海泉、任栗瑶、钟继辉、朱英、张鹏、李飞、赵维清、陈潮辉、魏北星、

领导成员简况:

会  长:李玉玲

副会长:李玲娜、伏海泉

秘书长:孙廷宏

负责人:李玉玲

首席专家简况:

赵  霖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营养科微量元素研究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9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世纪70年代,在河北省医学科学院先后从事生物化学、食管癌环境病因学以及微量元素研究。1985年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同鲍善芬研究员一起创建了微量元素研究室,任该室主任,从事微量营养素的营养生理等科学研究。1998年后兼任解放军总医院营养科副主任。

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微量元素分会副理事长;中国老年保健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食品科技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微量元素分会理事;中国生物物理学会“镁”研究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农学会微量元素与食物链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农学会农产品加工分会常务理事;中国烹饪协会美食营养委员会委员。

1994年,被在欧洲出版的国际学术杂志 《Trace Elements in Medicine and Biology》(SCI收录)聘为顾问委员会委员。

2001年被香港特区香港保健协会聘为医学顾问。

2002年被聘为国家农业部“绿色食品专家库”专家成员。

2002年应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邀请,参加了国务院第64个职业准入——国内新的职业“营养配餐员”职业标准的制定;并应聘作为主编,参加了《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营养配餐员》的编写,该书已于2003年4月由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

2003年1月参加了中央文明办、国家卫生部举办的“相约健康社区行”健康教育巡讲活动,被国家卫生部聘为“健康教育首席专家”。自幼受到良好的传统医学教育,通晓中医营养学。结合现代营养学理论,根据“寓医于食”的学术思想,在慢性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治疗中、运用饮食调理等食疗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自1991年到2001年,以高级访问学者的身份、先后6次赴德国慕尼黑技术大学营养生理研究所、动物营养研究所、生命科学中心等机构从事客座研究。

2001年访欧期间,开展了有关中国绿茶、乌龙茶、花茶、红茶中茶多酚的研究。先后在国外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8篇,国内专业杂志发表论文80多篇,科普文章300余篇,参加著书8本,译书2本。先后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四项,指导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0余名。赵霖认为向全民普及营养学知识,提高中华民族的健康素质是营养工作者神圣的使命,也是营养学研究的目的和归宿。因此身体力行,积极参加健康教育和营养学知识的普及工作。

鲍善芬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营养科微量元素研究室研究员。1969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化学系。1985年调入解放军总医院。曾任中国老年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委员,北京微量元素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骨质疏松杂志》编委。

20世纪90年代以来,曾多次赴慕尼黑技术大学从事客座研究,开展了微量元素如锌、铜缺乏大鼠动物模型研究和元素代谢实验; 建立了同位素稀释技术测定45Ca标记大鼠钙的真正吸收率的方法,在国际上首次定量比较了6种不同钙剂的真正吸收率和生物利用度;对新资源松花粉等食品抗氧化性能进行了评价。

承担国家“九五”攻关课题中有关新型钙剂的研究,并完成了该钙剂的临床应用和开发; 主持并完成了医院老年病房四季全膳食及管饲膳的临床营养学研究; 曾先后3次获得《国际铜业协会》环境科学项目基金资助,开展了“北京地区膳食铜摄入的营养调查”,对松花粉的营养以及功效开展了多项研究。与赵霖教授共同撰写了《中国人怎么吃》、《连队饮食营养新说》、《蔬菜 营养 健康》、《油脂 营养 健康》等书。在国内外专业杂志发表论文百余篇。

 

管恩福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副主任医师,正骨专家,从事临床医疗32年。师承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罗氏正骨法”第五代传人——双桥老太太罗有明,并结合多年颈椎病临床诊治经验,在继承罗氏正骨精髓的基础上,发展颈椎病引发的各种疑难复杂性症状的诊治方法,独创了以诊断准确、见效快、疗程短为特点的颈椎定位摇头推拿法,创新突破了寰枢关节半脱位手法复位技术。对颈源性眩晕、头痛、胸闷、心慌、气短、血压不稳,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软组织损伤等有独特疗效,具有“诊断准,见效快”的特点。

朱海燕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急危重症专家。从事急危重症抢救工作近20年,抢救危重患者超过1万例。国(军)内率先进行危重患者微循环及线粒体功能的应用研究,其论文被中国危重病杂志收录引用至今,形成猝死及心血管危重症的系列临床研究。获“北京市百名杰出青年医生”称号、第十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候选人,“优秀共产党员”、“十佳教师”称号、首届“百名新秀”称号,荣立三等功1次、解放军总医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等。获国家自然基金3项,863重大项目1项,首都发展基金重点项目1项,美国NIH基金资助项目1项,北京市自然基金1项,总后勤部重点课题1项等,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多项。主编参编11本书籍,担任5篇外文杂志的审稿人,发表SCI 论文多篇,引用175次,单篇最高38 次。任中国女医师急诊医学专业委员会首任主任委员;第8届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胸痛分会委员,全军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危重症组副组长等职务。

郑承濬

台湾中华海峡两岸医药卫生合作协会理事长、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客座教授、世界手法医学联合会常务副主席、中国保健协会减肥分会特邀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博士。董氏奇穴专家、大陆特邀董氏奇穴针灸授课专家教授,曾任台湾中华中医内科医学会秘书长、获颁“台湾十大针灸名医”称号。


版权保护   |   隐私声明   |   法律法规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中国民族卫生协会 备案序号:京ICP备09057878号-1 

咨询投诉热线:局总机:010-64162256(兼传真) 公安机关备案号:11010102004399号

邮箱:zgmzwsxh@sina.com
协会公众号